上海教育:丁晓东:锚定国家战略需要,以“超常规举措”推动高校体制机制改革

发布时间:2025-03-20        浏览量:10

锚定国家战略需要  以超常规举措推动高校体制机制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做出系统部署,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核心工作。新颁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强化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2025年2月14日,在上海市教育大会上市委书记陈吉宁进一步强调,要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统筹一体发展,高校要更好地服务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突破常规、打破惯例,完善选拔培养评价一体化机制。

由此可见,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支撑,而高校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性力量。高校要响应国家战略需要,聚焦科技发展前沿,以超常规举措推进高校体制机制创新,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一、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紧迫性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演进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技术革命的驱动下,人工智能成为一种颠覆性技术并在不断加速迭代,这要求高等教育体系快速响应技术变革,重点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国际竞争的加剧使得我国面临严峻的外部压力。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和遏制政策,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如芯片、半导体、通信等,这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造成了严重阻碍。面对这种形势,我国亟须通过教育科技一体谋划发展破解“卡脖子”技术瓶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只有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发展进程,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面向2035,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不仅是应对时代变局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战略举措。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对上海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是上海高质量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之举。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二、高校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仍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体统筹发展机制的形成亟待解决科技前沿领域对接、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与供给、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大科学时代有组织科研等问题。

01科技前沿领域对接

高校改革与科技前沿的有效对接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当前,高校对科技前沿成果表达主要关注的是论文和学术交流会议报告等显性的表达,而随着科学技术快速迭代发展和核心技术的保密和产权保护等,科技成果的显性表达已经难以完全体现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性(如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学科技术发展也包括潜在前沿成果的表达和信号的体现,也包括未来方向(如生物技术交叉应用等),传统高校在真正与前沿对接上出现了困难,需要系统性的探索。

高校要以分类定位为基础,构建差异化的前沿对接机制。研究型高校应聚焦基础研究与颠覆性技术;应用型高校需关注技术转化与产业适配;技能型高校则需强化实践能力与新兴工具应用。分类发展的核心在于避免“全能化”陷阱,通过动态调整机制确保高校及时响应科技趋势。同时传统高校要加强产教研融通创新,关注并形成有效掌握科学技术前沿发展潜在信号的机制。

高校与科技前沿的对接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调整,更是涉及理念、制度、资源配置的深层次变革。未来需强化动态调整能力,建立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使高校真正成为科技革命的“策源地”和创新创业的“孵化器”。

02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

当前很多高校的学科设置和发展难以适应科技交叉融合的趋势,专业布局上缺乏前瞻性和战略性,对新兴科技领域和市场需求的敏锐性和拓展性不足,限制了跨学科研究与创新的开展。高校应着力重构学科专业体系,创新课程组织范式,提高课程体系的迭代速度。

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体系。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围绕国家和上海市的重大需求,组建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创新团队。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学科交叉平台建设,可设立“AI+”学科群,推动人工智能向基础学科渗透,整合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力量,开展前沿研究与应用探索。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更加灵活和开放的课程体系。开展项目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技术快速变化的趋势。同时重点推进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人才培养,加快课程知识迭代和教学组织模式创新。

03师资队伍建设与供给

当前,高校师资与人才供给失衡状态愈发明显。师资力量存在短缺问题,特别是在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科技人才缺口较大。同时,人才评价方式改革缓慢。

健全精准引才机制。要克服教授团队引才难以突破原有科研领域、学院引才难以突破原有学科的不足。学校要根据定位,围绕学科专业结构布局调整的需求,学科发展前沿和未来学科的布局要求,精准绘制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前沿人才地图,通过专家提名、学生提名、权威榜单数据,拓展人才引进渠道。

在师资建设上,要创建师资能力发展指数模型。要注重学科前沿追踪力、产教融合转化力、跨学科协作力、数字化教学力、创新人才培养力等关键维度的表现。

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一方面,推动战略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构建,改善战略急需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比如改变人才的评价和考核使用方式,改变当前较为注重短期性评价的情况,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战略科技人才机制,对“高精尖缺”的战略科技项目给予特殊长期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加强产教研融通创新,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厂以及研发创新型企业的两栖或多栖人才,既改善队伍结构,又有效地建立产教研的创新纽带。

04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要打破高校传统的“以师带徒”模式,鼓励学生彰显天性,克服围绕老师课题转的单一路径,让学生大胆想和勇于探索开展学习研究,在人才培养中以学生为中心,要结合科研兴趣和任务驱动,保障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导师负责学术指引和辅助,实现“一生一策”,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同时,要改革学生评价方式。

将重大攻关任务和科研任务深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技术突破与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实现战略任务攻克与育人成果体现的双赢。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高校要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学生个性化培养路径。

为学生搭建信息与资源统筹的共享平台。以超常规的方式集中、配置资源,打通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间的信息渠道,促进各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共享,形成“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实践成果”间的互联互通。

对于学生评价,要“既破又立”。不唯论文、不唯专利,学生用于学位申请的创新成果可以为论文、专利。更要关注研发成果要解决的问题、转化的价值,尤其重点关注学术成果的社会价值,要宽容失败。

05大科学时代跨组织的科研协同

高校一己之力难以有效地实施跨组织甚至跨大组织的资源整合与利用,难以有效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对于基于学校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举措办法也不多。

政府部门建立完善高校深度对接科技和产业前沿的工作机制,鼓励和促进高校主动协同外部资源在校内和校外开展“合部制”的改革,共同合作建设部门、平台等,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加大教育资源的配置调整力度,要认真总结重点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等专项投入的利弊,进一步增加投入资源,改善投入方式和提高投入效能,保障服务战略急需人才培养的重点投入。

保障重点投入,促进高校间资源共建共享。大力推动高校之间的协同和联盟,共同解决前沿和重点学科专业布局以及急需学科专业设置所需的一所学校难以承担的大规模资源投入问题,实施资源共建共享,实施跨组织、跨学校、跨学科人才培养,以解决重大科技和工程问题为牵引,对课程、师资、平台等资源整合重组。

来源:上海教育公众号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YshOpGLxdVyo9-cxtU3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