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9日,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决赛于沈阳化工大学落幕。经过激烈角逐,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两个团队斩获佳绩,以2024级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吴铭佳为队长的“绿叶方舟队”凭借项目《省际可再生能源电力协同消纳机制与碳减排效率提升路径研究:基于能源期货创新设计》荣获全国一等奖,以2024级交通运输工程硕士研究生李佳乐为队长的“ToTo队”凭借项目《考虑电池退化效应和能耗不确定的电动公交充电策略》荣获全国二等奖。两队团队成员凭借新颖的研究视角与亮眼的展示表现,收获专家评委的一致认可,创下上理工在该赛事中的历史最佳成绩。一等奖团队指导教师赵来军、王陈陈获评优秀指导教师奖,上海理工大学亦斩获优秀组织奖。
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作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之一,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共同主办。本届赛事以“创意启迪智慧、创新驱动发展”为理念,围绕“智慧双碳,创享未来”主题,以激发研究生创新意识,提高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而设立。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增强研究生对“双碳”战略理念的认识,提升研究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自觉性,调动研究生参与“双碳”建设的积极性,参赛项目要求提交具有社会意义和产业价值的产品,挖掘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技术与产业相结合的创新项目。
本届大赛初赛阶段共吸引了全国37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639支队伍,近2.6万名师生报名参赛,提交有效作品3503件,覆盖环境科学、能源工程、材料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多个与“双碳”紧密相关的学科领域,经过初赛评审,仅有371个项目成功晋级决赛,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个项目入围专家命题赛道决赛。
此次获奖成功实现我校在该赛事一等奖领域的突破,既是对我院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与科研综合素养的高度肯定,也彰显了学院紧扣国家“双碳”战略、深耕绿色低碳领域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未来学院将持续以“双碳”战略为重点导向,进一步搭建优质科研实践平台,激励青年学子勇担时代重任,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坚实力量。

决赛现场

决赛参赛队伍


颁奖仪式
【参赛项目介绍】
项目名称:省际可再生能源电力协同消纳机制与碳减排效率提升路径研究:基于能源期货创新设计
团队成员:吴铭佳、陈哲浩、陈雄羽、陶佳楠、甄俊涛
指导教师:赵来军、王陈陈
项目简介:本项目通过构建“权重优化→金融工具创新→协同消纳→利益分配”的研究框架,聚焦绿色金融如何赋能能源转型,首先建立中国现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方案下省级分配效率及公平性评估模型,并结合各省能源结构、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和电力消费水平,优化现行消纳责任权重方案。其次,引入超额消纳量凭证期货,探究能源期货对省际协同消纳的促进效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项目选取影响省际可再生能源电力协同消纳合作风险的四个关键指标,基于传统Shapley值法构建考虑合作风险因素的改进后的利益分配模型,从而提出同时考虑公平性和效率的激励方案。本项目通过能源期货丰富绿色金融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电力资源全国范围内的市场化配置效率,缓解区域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能力与减排责任不匹配的矛盾,并依托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促进省际可再生能源电力协同消纳。

一等奖项目获奖证书
项目名称:考虑电池退化效应和能耗不确定的电动公交充电策略
团队成员:李佳乐、许乐、陆元祺、孙叶彬
指导教师:梁士栋
项目简介:在国家“双碳”战略推动下,电动公交车的普及面临两大核心挑战:动力电池购置成本高昂,不当充放电策略会显著加速电池容量衰减;同时,实际运营中交通拥堵、天气变化等因素导致行程能耗具有显著不确定性,给充电计划制定带来困难。为解决上述问题,本项目开发了一套考虑电池退化效应与能耗不确定性的电动公交充电优化策略。通过构建多阶段随机优化模型,将“长期电池退化成本”与“短期能耗不确定性”进行耦合优化。该模型以最小化全生命周期期望总成本为目标,通过概率分布描述能耗随机性,并采用动态规划方法迭代更新荷电状态的概率密度函数,精确刻画不确定性的动态传播。该成果可开发为智能充电云平台,集成至现有公交调度系统,为运营商提供科学的每日充电决策,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从提升能源效率与减少电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两个层面,为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二等奖项目获奖证书
供稿:王陈陈
审核:赵来军



